当前位置: 首页 > 理论解读 理论解读

“第一书记”要念好“真”字经

信息来源: 曲阜师范大学 发布日期: 2012-11-23浏览次数:

   “不改变后进面貌,单位不脱钩、干部不撤回。 ”这是山东省委、省政府对省直单位582名“第一书记”提出的硬性要求。他们在临沂培训后,开赴省内582个贫困村,开始为期3年的“抓党建促脱贫”行动。

    党员干部下基层担任“第一书记”,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,帮群众走向致富道路。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锻炼干部,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,夯实党的执政基础。笔者认为,党员干部要想当好“第一书记”,就必须念好“真”字经。

    当好“第一书记”,就要真正沉下身去接“地气”。到基层任“第一书记”,开展农村工作,首要的任务是尽快摸清民情,掌握民意。只有对社情民意一清二楚,工作抓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,才能事半功倍。这就要求“第一书记”,真正放下架子、沉下身子,常到农家走走,多到田头转转,真心实意地与群众沟通、交流。在与群众拉家长里短中,了解群众的所思、所想、所盼;在与百姓的沟通交流中,让群众说出真话、实话、掏心窝子话,以便为下一步开展群众工作、制定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。

    当好“第一书记”,就要真正把群众放心间。 “第一书记”要想完成上级嘱托,帮助帮扶农村改变后进面貌这个目标,不仅要发挥自己聪明才智,更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。这就要求其怀有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“的情怀,心系天下,心系民生,多奉献、少索取,多为“大家”、少想“小家”,以此赢得群众认可,得到百姓拥护,形成一股干群强大合力,共同打开一条致富路。

    当好“第一书记”,就要真正帮群众解难题。毛泽东同志曾说过:“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,就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,诸如油盐柴米、小孩子要读书等等实际问题。这是为人民服务最具体、最实际的体现。”群众判断一个干部是否真心实意,是否可信赖、可依靠,最主要的是看其做了什么,而不是说了什么。党员干部只用在为民办理一件件的小事中,在解决一道道群众的难题中,才能不断博得群众好感、赢得群众认可。孔繁森如此,王瑛如此,杨善洲如此,“第一书记”亦应如此。不然,说得多做得少,甚至只说不做,乱开“空头支票”,“第一书记”就难以得到群众信任和支持,工作开展起来就会困难重重。